诊疗技术推广

分类:

张氏眼科流派思想

      l 中医眼科世家传承
      本项目负责人张洪星主任出生于山东中医眼科世家,其曾祖父张皆春老先生为中医眼科名医。生于阳信县城区张贵府庄(今阳信镇张贵府村)。张老先生10岁入前袁村读私塾,17岁时拜同庄中医眼科医生张纯忠为师学医,精研《内经》、《本草纲目》、《审视瑶函》等中医名著。从20岁开始从事中医眼科事业60余年。张老先生善用土单验方,野生药材,治愈病人眼疾,且常显药到病除之功,所以在阳信、无棣、沾化一带久负盛名。远至北京、黑龙江、新疆等10多个省市的病人,也有慕名到阳信寻其就医者。张老先生用药精细,配方严谨,对中医眼科证治方法有独到见解,如:“用药如用兵,不在多,而在精。古人治目疾偏重寒凉,岂知寒凉之药克伐胃气,阻遏清阳,有损于目。我之用寒凉药倍加谨慎,一则量轻,二则酒制,以减其力。”张老先生主张对病人应辨证施治,配伍灵活。张老先生在临床用药上,主张理血为要,无论表证里证,热证寒证,徐峥实证,都应以理血为要,贯穿其中,并应对与血有关的脏腑和相互关系深入理解。先生说:“脾统血,血生于中焦脾胃,故欲补血应兼健脾胃,以开其源;欲凉血应兼泻其火,以止其沸;欲行血破淤应兼行气通脉,以疏其道;欲止血当兼理肝而健脾,使血藏之有所夕统摄汀权,血行不素,随脉而行,以塞其流。总之,血之安和,日疾不尘”。先生临证格守五轮八廓学说,但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。
     五轮八廓学说是古代眼科医家诊断的重要依据。他说: “目之五轮,内应五脏。”“轮为脏之外候,脏为轮之根源,故察轮之征,可识脏腑之病。”八廓学说是五轮学说的补充和完善。先生识八廓是按八卦定位, 以轮上血络的变化来说明脏腑经络的病变。此外,张老先生主张立法执简,驭繁用药。中医眼科的论述繁多,其中不乏各种寒凉滋补各有偏执,中医治眼的处方浩如烟海,令人莫衷一是。先生立论豁达,辨证中肯,他在立法用药上巧妙地以四物汤加味应用于眼科,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。在临床中,张老先生会靠观察儿、母体质、乳色,诊断小儿病情,然后采用以母代子服药,剂量小、费用低、疗效快,尤施惠于多数家境不丰实患者。对少数穷困病人,张先生义诊舍药,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望。张老先生除了为病者诊治眼疾的同时,还特别注重眼睛的保护,他讲求眼病的生理预防之道,认为“保护眼睛,内则使人清心寡欲,外则惜视减光,心清则火自息,寡欲则水自生,惜视则目不劳,减光则膏常润,目不着物则心无所用,心无所用则神不弛,神不弛则心自固,故保之有方,守之有道,用之有节,脏腑平调,目自无病”。张老先生毕生致力中医眼科临床与实践,他的学术思想对于我们临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。在他的思想指导下,使我们有理可循,有方可依,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发扬光大。
     l 古方今用,传承发展
      张洪星主任从事中医眼科事业20多年,坚守“法有定法,方无定方”的思想,在继承家学的同时,亦接受现代医学教育的熏陶,善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眼科疾病,如:干眼、视神经萎缩、老年性黄斑变性、糖尿病眼底病变、眼球震颤等疑难病变。
      在干眼治疗方面,张主任在应用现代医学技术明确诊断后,以张老先生的核心思想为指导,结合辨证论治,在张老先生《张氏眼科针药妙施》“白涩症方”的基础上化裁出“桑叶加味散系列方剂”。“白涩症方”应用范围主要涉及中老年人及长期暴露沙尘环境的人群,病位以肺、肝、肾为主,辨证分型以肺阴不足、肝肾阴虚为主随证加减。随着视频终端应用的增多,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的改变,如:熬夜、嗜食辛辣生冷等,导致干眼疾病谱发生变化,干眼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,辨证分型在原有分型的基础上出现阴虚湿热型、脾肾阳虚型,因此,为了更好的满足干眼临床治疗现状,张主任在继承张老先生学术思想的基础上,结合干眼疾病谱变化及多年临床经验,通过辨证论治,总结出干眼辨证分型为:肺阴不足、阴虚湿热、脾肾阳虚、肝肾阴虚,在“白涩症方”的基础上化裁出“桑叶加味散系列方剂”。同时,为了更好的改善病情,在“桑叶加味散系列方剂”内服的基础上,结合现代雾化技术,通过中药内服及外治联合改善患者泪液分泌功能,临床疗效可靠。

返回列表